“這個天,熱死了!”近來人們見了面總會這么感嘆一句,好在眼下大多室內都有空調設施,會讓人在溽暑蒸人的盛夏依然感覺涼爽宜人。
在我的記憶里,那時的夏天,家家戶戶沒有空調,也極少有電風扇。夏日黃昏,人們吃罷晚飯便紛紛去戶外乘涼,早早來到自家門口或空地上,帶著席子、扇子、小板凳,有的還從家里搬出用了多年、已然發紅的竹質涼床。男子一般都裸上身,肩上搭一條濕毛巾,婦女們穿著款式相同的圓領衫。那時入夏后人們一般都愛穿大褲衩子,褲管寬大,會頓生清涼。無論男女老少,都搖著蒲扇、芭蕉扇或紙折扇,啪嗒啪嗒地撲打身邊的蚊蟲。大人們或坐或站,圍在一起閑聊,孩子們相互追逐嬉鬧,老人們總在喃喃念叨:“心靜自然涼?!边h處天邊的云層中時不時會有莫名的閃電劃過,老人解釋說:“這叫熱霍?!薄盁峄簟笔蔷渫猎?,是指云層中不聞雷聲亦無雨意的一種閃電,一般出現在特別悶熱的夜晚。那時人們消夏的主要方式是洗澡,也叫“沖涼”。洗完后在腦門上、脖子上及胸前撲上些許痱子粉,白乎乎的、粉兮兮的,常常不經意間將自己弄了個“大花臉”,煞是滑稽可愛。以至于剛開始乘涼時,人群中彌漫著痱子粉、香皂、上海藥皂(當時非常流行)的清香。再就是吃西瓜,那時每斤才3分錢。人們吃西瓜時,會將西瓜放入井水里冰鎮,吃起來極其清涼爽口,家家戶戶人手一片,或蹲或站,呼哧呼哧一陣啃咬,瓜子從嘴里吐出,子彈一般叮叮當當地落在搪瓷臉盆里。
對我來說,最愜意的納涼方式莫過于去附近的公園觀看露天電影了。那時電影院往往一票難求,于是去公園觀影的人就多。公園里放映的都是些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故事影片,如《金沙江畔》《冬梅》《岸邊激浪》《勐垅沙》等等,其中我最愛看的是當時紅極一時的“黃金搭檔”王心剛與王曉棠主演的《野火春風斗古城》。及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,上映了一批阿爾巴尼亞的影片,如《海岸風雷》《廣闊的地平線》,后來又上映了一部羅馬尼亞電影《多瑙河之波》,這些片名聽上去就感覺涼爽。那時可供人們消夏娛樂的方式太少,露天電影放映時間通常是晚上七點,往往下午三點不到就涌來了好多扎堆觀影的人。只見幕布前的草坪上人頭攢動、黑壓壓的一片。因為電影放映點臨近湖畔,記得有一次放映,電影尚未開映,由于聞訊趕來觀影的老百姓潮水般涌來,一時間人越聚越多,導致現場有些失控,混亂中差一點兒將一名婦女擠入湖里,公園方面可能出于保護人們人身安全考慮,立即宣布停映,人們只好眼巴巴地帶著遺憾離去。
記憶中的夏天總是美好的,就算那時夏日里有各種大人的煩惱、小孩兒的哭鬧,終究也敵不過浪漫星空與絢爛光影。(李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