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。中華民族為什么幾千年能夠生生不息、不斷發展?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,有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。
——《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》(《習近平著作選讀》第一卷)
“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”一語出自《中庸》?!洞髮W》《中庸》原本是《禮記》中的兩篇,宋代理學家提升兩者的地位,將其從《禮記》中抽出單獨成書,并與《論語》《孟子》并稱為“四書”。南宋大儒朱熹撰成《四書章句集注》,標志著《中庸》在整個儒家經典體系中地位的確立。
《中庸》第三十章,以孔子“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”為例來說明中庸之道是如何像天地一樣廣博的——“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,無不覆幬;辟如四時之錯行,如日月之代明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,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?!碧斓刂?,足夠容納下萬物共同生長,互不相害,各行其道,互不相悖。
朱熹在《四書章句集注》中對這一章有一些精辟的見解,他說“所以不害不悖者,小德之川流;所以并育并行者,大德之敦化”,“川流者,如川之流,脈絡分明而往不息也;敦化者,敦厚其化,根本盛大而出無窮也”。細小具體的德行就如河流一樣,滋潤其流經的地方而不停息,崇高的德行則惠澤天下,化育天下。
中國人自古重德,將道德修養視為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,也將道德修養視為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最高成就。古有三不朽的說法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立德比立功、立言都更偉大,其原因在于立德者為后世樹立了一個模范,其影響力將超越時間而不朽,不斷教化后來者崇德向善,為后來者在面臨關鍵選擇時提供指引。
道德的綱目有很多,禮義廉恥、孝悌忠信、溫良恭儉讓都是我們推崇的道德綱目,那么最大的道德綱目是什么?答案當然是愛國。2018年5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:“愛國,是人世間最深層、最持久的情感,是一個人立德之源、立功之本。孫中山先生說,做人最大的事情,‘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’。我們常講,做人要有氣節、要有人格。氣節也好,人格也好,愛國是第一位的?!?/p>
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,這第一位偉大的詩人正是以愛國垂范后世。在人才流動極為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,遭到誤解、排擠、攻擊的屈原大可離開楚國,去其他國家發揮自己的才干,但他沒有,他深愛自己的國家,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,他為之憂心不已,最終以身殉國。
屈原的詩篇中洋溢著憂憤深廣的愛國情懷,如他的名篇《九歌·國殤》,“帶長劍兮挾秦弓,首身離兮心不懲。誠既勇兮又以武,終剛強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靈,魂魄毅兮為鬼雄”。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激烈戰斗,將士們面對敵人的進攻,始終表現出剛猛強毅的斗志,雖遭失敗,但英雄之氣魄絲毫不減,充盈在天地之中。國殤是為國捐軀的將士,他們是為了保衛國家而犧牲的,屈原哀悼與禮贊這些英雄,未嘗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。
在屈原身后,不斷有人為其瑰麗的文字,為其高潔的人格,更為其愛國的壯舉而感動,從中汲取精神力量。在屈原的隔代知音中,我們會發現許多熟悉的名字,如唐代的杜甫、宋代的陸游、明代的戚繼光。
抗倭名將戚繼光,率領戚家軍轉戰于浙江、福建、廣東沿海的抗倭前線,令倭寇聞風喪膽。萬歷年間,戚繼光調任廣東,在紀念屈原的端午節,應邀觀看龍舟競渡,他寫下一首詩,其中有這樣幾句:“江潭獨抱孤臣節,身世何須漁父謀。一片丹心風浪里,心懷擊楫敢忘憂!”此時的戚繼光身處逆境,但他沒有懷憂喪志,而是從屈原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。在風浪的拍打之中,愛國的丹心更加閃亮。
一句“一片丹心風浪里,心懷擊楫敢忘憂”,很容易讓今天的中國人想到文天祥的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也很容易想到陸游的“位卑未敢忘憂國,事定猶須待闔棺”。這些愛國詩詞之所以能脫口而出,是因為愛國早已寫在了我們中國人的基因中,而且還在繼續刻寫之中。
1935年1月,方志敏被捕,在獄中寫下了《可愛的中國》。這是一位愛國者的自白,是一位為革命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共產黨員的自白。方志敏寫道:“假如我還能生存,那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;假如我不能生存——死了,我流血的地方,或者我瘞骨的地方,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,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的精誠的寄托吧……”這些文字是用血寫就的,是以生命為代價的,1935年8月,方志敏犧牲,時年36歲。
方志敏的長篇書信令人感動,守衛祖國邊疆而犧牲的英雄陳祥榕在日記中寫下的“清澈的愛,只為中國”只有八個字,也同樣令人感動。當他的班長發問,一個00后的新兵,口號喊得這么大?他的回答是:“班長,這跟年齡沒有關系,我就是這么想的,也會這么做的?!?020年6月,在邊防斗爭中,陳祥榕英勇戰斗,直至壯烈犧牲。四位犧牲的英雄中,他的年齡最小,還不滿19周歲。陳祥榕的母親知道他犧牲后,表示自己沒有什么要求,只想知道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。
“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”,不是將小德與大德對立起來,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,處境也有順逆,但都可以盡其所能愛國。為國捐軀沙場是愛國,“匍匐在地,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”是愛國,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肅然敬禮也是愛國。
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,在此之前的9月30日是烈士紀念日,這樣的安排意在告訴我們,今天的安定與幸福的生活不是憑空而來,是由無數烈士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。中國人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,從烈士的豐功偉績中,我們將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,從而激勵我們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。(陳彧之)